LPR的前世今生

什么是LPR


image

    LPR全称LoanPrime Rate,即贷款基础利率,是指10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形成LPR报价体系,每个工作日,这10家银行根据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,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送贷款基础利率。在这些报价中剔除最高最低后,将剩余报价进行加权平均,并公布得出的贷款基础利率。这种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早在2013年,央行就启动了。

     而其他贷款利率,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,考虑抵押、期限、利率浮动方式和类型等要素,在LPR基础上加减点产生。即:其他贷款利率=LPR+点

image

     当时的LPR在实际运行中存在“相互串谋报价”,LPR与贷款基准利率走势完全一致,不能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。这样就使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并存,且走在两个轨道上,这就是经常听到的利率双轨制度①。


     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市场传导,但由于大部分银行采用的LPR仍然参照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,而非市场利率,这就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阻碍。因此央行就需要对LPR进行改革和完善,就这样LPR被改名为“贷款市场报价利率”


     2019年7月12日,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19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说:“这里所说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,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LPR,贷款基础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比较相近,所以我们现在把它叫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,突出它的市场化特征,因为它是市场报价形成的,更能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,市场化程度更高。随着推动银行更多的运用市场报价利率作为贷款报价的参考,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,促进降低贷款的实际利率。”

本次LPR改革后有哪些变化


 Ⅰ

    增加LPR的报价银行,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、农村商业银行、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8家银行(包含:西安银行、台州银行、上海农商行、广东顺德农商行、渣打银行(中国)、花旗银行(中国)、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)。新增加的报价行具有在同类型银行中对贷款市场影响力大、贷款定价能力强、服务中小微企业效果好等特点,提高了LPR的代表性


计算方式由原先的加权平均改为算术平均,向0.05%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。

image


      各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主要参考LPR,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础。存量合同仍旧按照原合同约定执行。


 Ⅱ

改变LPR的形成机制:

    每日报价,更改为每月报价1次每月20日(遇节假日顺延)9时前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,并于当日9时30分公布。更改了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,提高LPR报价质量


 Ⅲ

提高LPR市场化水平:

     LPR定价机制由原先参考贷款基准利率,改为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(MLF)利率)加点的方式。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报价行自身资金成本、市场供求、风险溢价等因素。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。

image

为什么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呢?

      因为,当央行调节MLF利率时,直接传导到银行贷款利率,与美国制度接近。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。更有利于央行做前瞻指引。


 Ⅳ

增加期限品种:

     原只有1年期品种,此次增加了5年期品种,完善了LPR期限结构,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。

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
①上面提到了双轨制,那是什么?
image


双轨制

       官定利率:存贷款基准利率由央行公布。


      市场利率:货币市场利率已实现市场化,商业银行可自由定价进行拆借。央行也参与货币市场的拆借,通过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。




为什么要“两轨合一轨”?


那是因为两轨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:


【1】银行的LPR依然参考存贷款基准利率,货币市场利率向信用市场贷款利率传导不畅通,且存在时滞;

【2】银行贷款偏向国企,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;

【3】居民存款搬家至各种“宝宝”,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、同业化;

【4】央行释放货币→货币市场利率下降→票据利率下行→结构性存款利率未下行→导致套利机会。


     套利的行为会带来资金空转,衍生金融风险,也很难杜绝,在两轨合一轨之后,这些套利机会才会逐渐消失。要完成“两轨合一轨”需做到培育一个基准利率体系;打通利率传导机制,发挥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体系的指导作用;提高市场利率的自律程度,提高金融机构对存贷款的自主定价能力。而它的关键就是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,也就是LPR





封面摄影:燕子


      风险提示: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,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、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,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。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基金交易及相关业务。在做出投资决策后,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,由投资人自行负担。投资者认购(或申购)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、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。